【神传文化】改过宜勇 迁善宜速

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

【圆明网】古语说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,即使君子,也难免有过。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,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。

首先对别人提意见持何种态度非常重要,“闻过则喜”是历代先贤们所推崇的。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君主,为后世做出了楷模。他鼓励进谏,而对于指责错了自己的人,也给予包容而不责备。在大臣们提出意见或指出其过失时,他总是诚恳的说“卿所言诚有理,是吾思之不熟。”当大臣们听到有人对皇帝的指责是错误的,就对唐太宗说:“他这个指责是错误的,应当要受惩罚。”唐太宗说:“不可以。”大臣们问:“为什么?”他说:“如果我惩罚这个人,以后就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了。”有圣君,有贤臣,使政治清明,国泰民安,开创出一代天朝盛世。

无论进谏还是纳谏,要宜勇宜速,要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。齐宣王时修筑大宫殿,修了三年还没有建成,却没有一个大臣进谏。这时一个叫春居的士人恐长此下去于国力有伤,冒死进见齐宣王说:“如果国君做事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,算的上贤德吗?”齐宣王说:“算不上。”春居又说:“现在您修建大宫殿,面积超过一百亩,宫殿有三百个门,凭齐国这么大一个国家,建了三年还建不成。群臣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谏,请问大王算的上有臣子吗?”齐宣王沉吟片刻说:“等于没有臣子。”春居说:“我请求回避了。”说完掉头走了出去。齐宣王恍然大悟,急忙起身叫道:“春子,请回来!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阻我?我马上下令停止修建宫殿。”并转身对史官说:“把这件事写到史书上:我喜欢修建大宫殿,很不贤德,是春子阻止了我。”

改过迁善还要具备开阔的胸襟、豁达的心境。清朝康熙年间,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,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。一次,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,张英的夫人立即修书派人送给张英,张英见信深感忧虑,写信回复老夫人: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人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于是,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。叶府很受感动,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。从此,张、叶两府消除隔阂,成通家之好。

其实,一个人能够具备改过迁善的能力,才能够算是自己主宰自己。要真正做到,而不是停留在后悔烦恼上,更不能文过饰非。改过迁善,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施行的原则。尤其对于铸成大错的人,意义更为重大。古人云:“盖世功劳,当不得一个矜字;弥天大罪,当不得一个悔字。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愧于心时,是明智的体现。相反,如果自以为是,跳不出“私”和“自我”的圈子,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,必将成为孤家寡人而自食其果。

如专权跋扈的周厉王,以“能止谤”自喜,天下之人满腹不平,他却要钳住万民之口,找人监视指责他的人。无论大臣还是平民,谁被告发,就置谁于死地。人们道路上见了面不敢说话,更没有敢议论的,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。三年之后,土壅而川决,国人忍无可忍,联合起来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,卫士们也不愿保护他。周厉王众叛亲离,最后被流放到彘。

历史是一面镜子,对待意见的不同态度,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。要懂的“过也,人皆见之,及其更也,人皆仰之”的道理。不怕有错误和过失,关键是怎样对待。怕听逆耳之言,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,就火冒三丈,甚至仗势凌人,打击报复,其结果害人害己。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一切,从善如流,不断升华思想境界,那么前进路上就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挡的了。

* * *

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